平行和相交,这是最基本的平面几何关系。看似简单的一组平行线,一旦被一条相交线切割,就会产生8个角,这就是构成了经典的“三线八角”模型。接下来,线段位置关系和角度关系的相互推导,就变成了很多题目惯用的解题必备技能啦。此外,我们也会教你一些特殊的解题技巧,比如锯齿状的折线问题的辅助线做法,等等。所以这个章节,非常关键,跟着超级课堂步步为营,打好基础吧。
-
1、邻补角的性质有两条:(1)互为邻补角的两角互补;(2)如果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那么它们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2、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
1、学习邻补角与对顶角性质的应用。我们为你总结了一条规律:“两线四角,知一求三”。
-
1、相交线有两种形式:斜交与垂直。两条直线夹角为$90$度的相交定义为垂直。反之,已知垂直也就已知直角,可以利用$90^{\circ}$进行计算。
2、
垂线的两大性质:(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注意前提是“同一平面内”。(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记为“垂线段最短”。
3、
利用性质二,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以及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小于斜边。
-
1、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2、
对比两点间的距离,你要意识到距离一般代表最小值。
-
1、三线八角的概念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
2、
这八个角中共有$4$对同位角,$2$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我们可以把这个模型看成两个十字路口。
-
1、掌握三线八角的两种题型:第一种是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方法是找两个角共线的边,它所在的直线就是截线,另外的两条边就是被截线;再按照基本结构将两角关系归类。
2、
第二种题型是确定各种特殊角的数目。方法是先确定截线,再找出所有的“三线八角”模型,最后按照基本结构清点三类角的数目。
-
1、平行公理: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
注意关键词,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
-
1、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
反证法,关于反证法,我们还会在之后针对它来讲一个专题。这里只是小试牛刀而已
-
1、平行线的判定一: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概括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运用判定一时需要注意两点:(1)两个相等的角必须是同位角。 (2)推出的是被截线平行,无法推出其他的平行关系。
3、
判定一的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它可以看做判定一的特殊情形。
4、
利用对顶角作等量代换得到一个新的结论:异旁外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
1、平行线的判定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判定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
加上平行的传递性和判定一,就有四种判定平行线的办法,灵活运用这四种办法,就能方便地判定出两直线平行,进而为后续的计算或证明提供依据。
-
1、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这三条性质就是三大判定的反转。
2、
通过性质,可以由平行关系确定角度的关系。
3、
“平行角模型”和常用结论:如果$\angle A$与$\angle B$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angle A$和$\angle B$相等或互补。
-
1、研究了一个旋转问题,注意动态问题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
1、利用作平行辅助线,来解决了简单的折线问题。
2、
最基本的折线问题分内折和外折两种,它们分别由“$Z$形”和“$U$形”结构构成。
-
1、利用作平行辅助线,来解决了复杂的折线问题。
2、
锯齿状图形也是由“Z形”和“U形”结构构成的。
3、
-
1、平行线间距离的定义:两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2、
几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可以转化为线段的加减,但要注意分类讨论。
3、
平行线间距离的性质: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处处相等。简记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
1、认识与平行线间距离相关的一类几何模型:“同底等高”和“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面积相等。
2、
经常出现在平行线间。
-
1、认识与平行线间距离相关的另一类几何模型:梯形中的三对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2、
尤其要注意$\triangle AOB$和$\triangle COD$,它们不太容易被注意,但是在某些题目中,通过构造法用起来却相当巧妙。
-
1、所谓平行线的应用,就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来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是两步走的题目。
2、
第一种是由线定线:就是由已知的平行线,得到角度关系,再推出新的平行关系。
3、
第二种是由角定角:就是已知的角度关系,根据判定确定两直线平行,再得到其他角的关系。
4、
变成三步,四步,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不断的利用判定和性质,在“角度关系”和“平行关系”之间交替推导,步步为营,顺利完成平行线相关的几何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