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阅读一篇古文,就是在给古文做浅层次翻译。同时,句子翻译亦作为考题出现在历年的中考试卷中。本套课程将透析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具体要求,归纳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的多重原则和方法,援引并精讲课文的经典篇目,使同学们对句子大意能信手拈来,不再畏难于文言文翻译。
-
1、中考对古文翻译的要求,“准确,通顺,生动”
2、
在古文翻译中,“准确、通顺”是最最基本的要求,“生动”这个要求就高了。由于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句式、语法、语言习惯等的不同,要把原文的韵味表达出来是很需要功底的
-
1、判断句式,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示判断
2、
“……者,……也”句式,“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3、
“……, ……也”句式,翻译的时候可以译成“……是……”
4、
用“乃”“则”“即”“为”等帮助判断
-
1、省略主语:古文中一般很少用指示性的代词作主语,大多数时候,都是用人的名字或者称呼做主语,后边重复出现的时候把主语给省了
2、
省略谓语:在一些并列的句子中,省略谓语很普遍,包括承上文谓语而省略,承下文谓语而省略,共喻省略(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3、
省略宾语:动词后面的宾语省略和介词后面的宾语省略,都可以用“之”来代替
-
1、倒装句式: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2、
谓语前置 :把谓语放到前面,翻译的时候要按照正常的语序来翻译
3、
宾语前置:这个是倒装句中的重中之重,把宾语放到了动词的前面,包括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4、
定语后置: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
2、
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表达原意,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
3、
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
1、将古文中词的现代汉语的意义对应着写下来
2、
看不能理解的句子是否有词类活用、名词状语、前置宾语等。尤其要注意词类活用
3、
看有无需要调整的地方
-
1、《左传》的全名叫做《春秋左氏传》,《春秋》是孔子所修订的一部书,它以鲁国的历史档案为主干,记载了鲁国以及与鲁国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左氏一般认为是左丘明
2、
中国古代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春天要播种粮食的种子,秋天是收获粮食的季节,我们就以春和秋代指一年的时间,拿来做史书的名字是非常贴切的
3、
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有五等爵位制度:公侯伯子男,就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刚好和西方的爵位制度基本可以对应
-
1、所谓的“贰”,不是我们今天骂人的说一个人傻,而是说背叛的意思,中国人很重视忠诚,所谓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事二夫,所以这里的贰表示的是背叛的意思
2、
西周末年开始周王室就开始衰微了,到了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天下大乱,礼乐开始崩坏,诸侯国更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各大国竞相争夺霸权
3、
晋献公死后,公子重耳出奔,流亡他国,在经过郑国关口的时候,郑文公不予接待,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得罪了重耳,这就是所谓的“无礼于晋”
-
1、夹在大国间的小国,其命运是很无奈的,其生存之道只能是两面讨好都不得罪,说得好听点那叫平衡政策。像历史的波兰,夹在德国和俄国之间;像朝鲜韩国,夹在中日之间;像蒙古,夹在中俄之间
2、
烛之武肯定遭受郑文公很长时间的冷暴力,满身的才能得不到重用,时间一长,难免成了深宫怨妇。幸亏郑文公还是个识趣的人,懂得能屈能伸,才把烛之武给请出山
3、
“缒”字在先秦诸子的寓言里也不时出现,一般是指渔网上的小铁块,干什么用呀?没错,让渔网下沉,好捕鱼。可见“缒”字有下坠的含义
-
1、“鄙”就是边鄙,后来还引申为粗鄙,其实就是城乡差别,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鄙”就相当于“乡巴佬”;这里还是本义,远离国都的边鄙之地。“远”是词性活用,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
2、
“东道主”就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古今异义,现在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意,只保留了“主”的意思,“东道”也是主的意思
3、
济是渡河,与济相关的是津,天津的津,就是渡口的意思,天津以前也是渡口
-
1、“朝济而夕设版”,当然是夸张的手法,可以形容反悔的速度之快,就是说晋国刚刚早上答应你们秦国,说的好好的,到了傍晚的时候一过来,不让你们进了,据兵于城外,本来要送给你们的两个城池,屁也没有了
2、
“何厌之有”从句式上来讲,也是个重要考点,宾语前置,正确的句式应该是怎么样的啊?对了,就是“有何厌”,把宾语放到前面来,“何厌之有”的“之”是宾语前置结构中的助词
3、
“封”跟上面的“越国以鄙远”中的“鄙”字用法一样,封就是指封界,鄙是指鄙远,都是以动用法:以什么什么为边鄙,封是以什么什么为封界